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。融通农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逐“绿”而行、向“新”发力,因地制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,通过绿色种植、耕地保护、养殖尾水处理等方式,厚植绿色生态发展底色,构建“科技兴农、绿色发展”新格局。
推广绿色种植 挖掘生态农业价值
融通农发坚持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,善用科技精准灌溉施肥,巧用科技动态管理,在种养殖各个流程环节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。
公司出台《大田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(2025年—2030年)》,将“绿色生态、永续发展”要求摆在重要位置,以涵养土壤地力、保护生态环境为前置条件,推广绿色种植技术,持续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,增加有机肥投入,自主打造种养循环示范田,实现生态效益与农业效益双赢。
在东北黑土地上,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哈尔滨区域公司大面积推广水肥一体化、测土配方、大垄密植等技术;针对条件不足的地块,通过增施有机肥、深翻土壤、秸秆还田等方式,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,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,为作物提供更加肥沃的生长环境。
在川西平原,牧原(崇州)公司持续完善环保处理技术工艺、优化核心处理流程和设施设备,铺设沼液还田支农管网,处理后沼液肥从公司环保区直接运到农田里、输送至周边家庭农户与种植大户,辐射范围达5000余亩,为大范围种养循环实践打下技术和硬件基础;设立120亩油菜种植核心示范区,全过程施用沼液肥替代化肥,每亩节本增收约260元,亩产较区域平均水平高5%,实现了从粪污处理“硬任务”到土壤提质“软实力”的质变。
牧原(崇州)公司种养循环示范田里辣椒、茼蒿长势旺盛
北京区域公司涿州农场使用专业监测设备和高效图像分析技术,捕捉蔬菜的生长状态和日光温室环境信息,探究蔬菜生长与环境变化的动态关系,利用智慧农业技术对大棚环境和作物生长进行穿透式管理;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北泗上农场,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标准要求,完善标识系统、优化生产流程,采用绿色防控技术,合理使用有机肥料,有效保护生态环境。
北京区域公司涿州农场大棚及特色种植展示区
保育肥沃耕地 筑牢永续发展根基
融通农发积极推广轮作休耕、秸秆还田、盐碱土壤改良、治沙返耕等技术模式,改善耕地质量,助力中低产田地力及产能双提升,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
哈尔滨区域公司、融田事业部坚持“藏粮于地”,实行大豆、玉米轮作,各农场秋收与秋整地同步推进,对每个完成的地块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,切实保水保墒、保护黑土资源,让黑土地增肥添绿。
哈尔滨区域公司、融田事业部进行秋整地
杭州区域公司钱江分场千亩良田采用“稻麦轮作”、秸秆打捆回收再利用等生产方式,开展千亩耕地地力提升和土地整治,实现田间绿色循环,力促生态经济双丰收。
乌鲁木齐区域公司积极创新沙漠治理模式,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农场实施“治沙返耕”试点项目,选用抗旱耐盐碱的“新冬55号”沙地小麦作为生态修复“关键媒介”,有效固沙并逐步改良沙地结构。收获后,秸秆全部还田,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提升至8.5%,肥力提高20%,形成“种植—收获—还田”的良性生态循环。
乌鲁木齐区域公司麦盖提治沙项目上,冬小麦绿意生辉
东营公司积极探索盐碱地修复治理及开发利用路径,通过深耕、漫灌、增施改良剂等方式实现地力提升,并通过整地及施用有机肥等方式解决土壤板结、透气性差等问题,为播种育苗提供有利条件,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取得实效,让盐碱地破“碱”重生。
创新尾水治理 打造循环生态渔场
融通农发持续推进池塘改造和养殖尾水处理,因地制宜实施“一池一策”,通过标准化改造、尾水达标治理、建立水质监控和环境调控系统与管护机制等方式,寻求尾水处理问题的最优解,确保各类排口整治到位,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广州区域公司惠州三分场实施“三池一坝”尾水治理工程,开展塘基修整与池塘清淤挖深工作,并同步建设生态沟渠、给排水系统、相关构筑物、供配电设施、生产运营道路及塘堤,实现养殖尾水处理后达标排放。
改造后的广州区域公司惠州农场三分场
昆明区域公司瞄准尾水治理痛点,投资建设“三池两坝”试点项目,并联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形成系统性治理方案,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实现生态净化效果,逐步打造区域生态样板。
杭州区域公司完成钱山漾绿色循环改造提升项目建设,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达标治理工作,建立水质监控和环境调控系统与管护机制,织就智能高效的排水网,优化配置增氧系统,进一步稳定溶氧量,增强水域自净能力和病害防御能力。
改造一新的钱山漾鱼塘
融通农发将持续强化科技支撑,抓牢耕地资源保护,守牢粮食安全底线,加快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步伐,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。
(苏畅)